菩萨蛮·湿云不渡溪桥冷
诗文列表
菩萨蛮·湿云不渡溪桥冷

· 湿

朱淑真
〔宋代〕

湿

工具

复制诗词译文
分享到 Twitter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带着雨意的乌云凝滞不动漂浮在天空,小溪的桥上寒意袭人。一弯新月破云而出,映照着梅树随风而动的影子。小桥下的小溪水声长远,一枝怒放的梅花在皎洁的月光中散发着幽香。

怀着爱怜的心情看着梅花仍和往年一样娇美,花却不知爱怜它的人日渐消瘦。独自依靠着栏杆,夜深了寒意更浓,连那不畏寒的腊梅,似乎也感到了寒冷。

注释

菩萨蛮:词牌名,原唐教坊曲。又名“子夜歌”“重叠金”“花溪碧”“晚云烘日”等。上下片各四句,均为两仄韵,两平韵。

湿云:饱含水气的云。

渡:移动,运动。

蛾寒:像蛾眉似的冷月。蛾:通“娥”,指娥眉,用以比喻弯月。

和:连。

怜:爱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史杰鹏.宋词三百首正宗:华夏出版社,2014:第278页
2、衡文.少年必读 古词精华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第39页

创作背景

朱淑真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感情。这首《咏梅》词是体现朱淑真“清新婉丽、蓄思含情”风格的代表作。大约作于绍兴二十九年(1159年)冬天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温庭筠.婉约词 豪放词:万卷出版公司,2010:第64页
2、李黛.断肠词中断肠人 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:崇文书局,,2012:第184页

赏析

这首词题曰“咏梅”,实际上是以梅花的高洁来比拟作者不甘流俗,满腔哀愁,无处倾诉的情怀。上片写梅花,其所处的环境是云湿,桥冷,月寒,衬托出梅花的冷艳。下片写梅花,花似旧,花正寒,观梅者,人瘦,独倚。整首词情景交融,感情细腻,情浓景真,风格秀婉,感人心扉。

词的上片写桥头月下见寒梅独放的情景。雨云凝滞不动飘浮在天空,溪上小桥是那么清冷;一弯新月破云而出,映照着梅树随风而动的影子;小溪水声长远,一枝寒梅在月下散发着芳香。词人轻移笔触,由天空写到桥上写到桥旁写到桥下,勾画出一幅朦脆的月夜观梅图,意境清幽静谧,衬托出人的孤寂和哀愁。晚上词人立足在小桥上看到的景物:“湿云”、“桥冷”、“娥寒初破”,写出了一种孤寂、冷艳的气氛。“娥寒初破东风影”,“破”字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;“影”字更是把梅树随风摇曳的动姿描画得栩栩如生。这是以动写静的笔法,从视觉方面落墨。“溪下水声长”,以声响映衬夜的寂静,从听觉方面着笔。“一枝和月香”,这是从嗅觉方面来写周围环境的清静。“一枝”二字具有深刻的含意,它除了写实景之外,也是作者的自况。

词的下片借写花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。“人怜花似旧,花不知人瘦”,以拟人的手法写花,一年一度,花开花落,人像往日一样怜花,花却不知人日渐消瘦,喻花不解人意,不知人之哀愁,非常凄楚。这两句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。据说淑真婚姻不遂,而婚前又心有所爱,终日忧郁,因此这种幽怨显然是有的而发了。结拍“独自倚阑干,夜深花正寒”两句意味深长,尤感言未尽意亦未尽。“花正寒”明写花而实则写自己,写花寒而喻人寒,越来越多的愁绪凝成驱之不去的寒意,深深包围着忧郁的人。夜越来越深,愁苦和哀怨亦越来越多,越来越浓,正凝结成驱之不尽的寒意,向独倚栏杆、孤寂凄楚的人袭来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穆杰.古诗词鉴赏·春之卷:陕西古籍出版社,2004:第156页
2、林音.婉约词三百首注析:三秦出版社,2003:第202页
3、王丽珍.婉约词:青海人民出版社,2004:第148页

简析

词的上片写梅花,其所处的环境是云湿,桥冷,月寒,衬托出梅花的冷艳;下片写梅花,花似旧,花正寒,观梅者,人瘦,独倚。这首词情景交融,感情细腻,情浓景真,风格秀婉,感人心扉,词中借梅表现词人不甘流俗、追求高洁的思想情操,亦倾诉出不甘流俗、满腔哀愁的情怀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温庭筠.婉约词 豪放词:万卷出版公司,2010:第64页
2、李黛.断肠词中断肠人 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:崇文书局,,2012:第184页